1986年-1993年在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3年-2002年先后在北京内燃机集团和机械工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2002年-2008年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08年始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工作至今。主要关注于亚稳合金相、晶界与相界的形成、结构、稳定性以及力学行为等科学问题,并对材料的计算与模拟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与柳百新教授合作,提出了“预言金属玻璃形成的原子尺度方法”——从原子互作用多体势出发,采用固溶体模型,通过计算与模拟方法研究金属玻璃形成的规律:预言出在哪些金属系统中、哪些成分范围内,可采用合适方法生产制备出非晶态合金;并更进一步,估算出在哪些成分点最容易制备出金属玻璃或制备出的金属玻璃最为稳定、可制备出金属玻璃的最大尺寸;并指出金属玻璃的原子构型存在着多层次结构:由中心原子及近邻原子构成的原子团簇,由各种原子团簇复杂交联形成的团簇群,团簇群展布穿插形成结构骨架、进而形成复杂的空间分形网络。 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以及3项973项目和2项材料基因重点研发项目。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多篇,包括多篇综述性论文如Physics Reports 455, 1-134 (2008),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72, 1-28 (2011)等,曾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1项。 |